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 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

2020-05-20 15:36:59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5月19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科技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研发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筑牢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当天,国务院新闻办请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科技部重大专项司司长陈传宏、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

王志刚介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疫情发生后,科技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教育部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设立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10个重点工作专班,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个方向,部署83个应急攻关项目,组织动员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逐步深化对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规律的认识,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迅速筛选评价了法匹拉韦、托珠单抗等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建立了适合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短时间内建立形成了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相配套的检测技术体系,不断提高灵敏度和便捷化;尽一切可能加快研发进程,并行部署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究,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积极推动开展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领域国际合作,及时分享我国抗疫科研成果,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王志刚说。

吴远彬表示,在整个科研攻关过程中,科研攻关组特别强调科研攻关与医疗救治的结合,所以加强相应的药物筛选和治疗技术研发就非常重要。科研攻关组从一开始就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可利霉素等药物,以及中医药救治、干细胞应用和恢复期血浆等救治技术的应用上开展了相应的科学研究,中医药也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研攻关组还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来同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了12项疫苗的研发任务;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加强对研发机构的服务,特别是加强研审结合,加快疫苗研发进程。

科技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王志刚介绍,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涌现一批创新成果,如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二是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工艺产业化、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三是科技创新更加贴近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推进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关,新增18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是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2.2万亿;五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中国与主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对话,围绕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深化研发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

秦勇介绍,我国人工智能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部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应用四个层面作出了重点安排。目前,重大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了两批研究项目,布局建设了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基础软硬件、智能医疗、智能供应链和智能城市的治理等;设立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试验区,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目前已经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11个试验区;还成立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向全球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八项原则,核心是强调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快规划任务的落实,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加强的重点,同时强化应用示范、强化伦理治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秦勇说。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最新推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