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5G远程人体手术成功 5G商业模式的全新思考

2019-03-21 16:18:07来源:TechWeb  

近日,中国移动、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三方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本次手术实现5G通信下的操作互联,开启了5G技术应用新篇章。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3月16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中国移动搭建的5G网络,远程操控手术3个小时,成功为一名68岁的帕金森患者植入“脑起搏器”。凌至培主任形容手术过程时说:“甚至感觉不到病人远在3000公里之外”。

1

手术的成功实现,离不开5G技术的赋能,事实上,远程医疗对手术场景有着极高的要求,网络环境必须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特性,此前远程医疗推进缓慢,正是因为传统的网络不能够支持手术过程的要求。

据了解,此次实现5G覆盖的5G基站分为5G宏站和室分站点,其中,5G宏站采用了2.6GHz频段,单用户峰值速率1G,站点峰值传输速率可达10Gbps,空口时延低于5ms,实现了超高速率和超低时延。

5G室分站点采用lampsite新型数字室分,通过4/5G共模部署新建,5G开通2.6G频段,单用户峰值速率超过700Mbps。

2

“病人在北京手术台,我在海南,中国移动5G网络的稳定保障,让我们跨越了两地。”凌至培主任表示,将来通过远程手术,上级医院高质量、高水平的专家可以远程、直接对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手术,完成过去在基层难以完成的手术。

通信专家陈志刚用三句话来形容评价此次手术:各方胆子都够大、医疗与5G融合经典案例、打开了医疗资源配置的新窗口。

5G技术究竟是不是注定失败的技术?

进入2019年以来,两会5G直播、上海5G火车站,还有刚刚的5G远程人体手术,都把5G的话题推向了新的高度,但偏偏这个时候一篇名为《5G将是注定失败的技术》的文章引发大量关注。

其中文章否定了5G需求,其认为5G最大的优势之一是速率,但却没有真正需要的场景,而在时延方面,文章认为4G几十毫秒的时延是比较合适的,1ms的时延对人没有意义。

很显然,5G技术发展到今天,实际商用的场景也逐渐浮出水面,就首例5G远程人体手术而言,真正的商用落地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没有5G技术的加持下,远程医疗实现可能渺茫,而对于5G技术本身,高速率、低时延也是助力应用场景实现的重要推动力。

现如今,在我们身边都会遇到突发性疾病发生,患者病情紧急,在所处地方没有合适的医生进行救治,转院将极大的浪费宝贵的治疗时间,如果以后5G医疗技术能够普及后,很多患者就可以在突发情况选择就近的医院进行救治,极大的增高救治几率。

可能有人会问,实现远程医疗必须依托5G网络吗?4G、宽带网络等手段无法实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速率方面,4G网络的特点只能完成“图像高清”的阶段,这在远程医疗体系中最多可以帮助医生实现远程问诊,对于传输大量超清图像、医疗数据还不能得以实现。

其次,在时延方面,4G网络并不能让医生和患者之间完成实时交互,当大夫利用操作杆完成相应动作时,必须要求接近0时延的网络环境,避免医生判断产生误差,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而对于宽带网络来讲,特定偏远山区地区还未拥有相应条件,无法完成网络覆盖,而随着5G发展的推进,网络信号可以覆盖到更深、更广的地区,最终帮助远程医疗实现乡镇全覆盖。

5G下的远程医疗,首先就是可以保证高质量、高速度的网络,从而让高分辨率的图片和视频能够使医生更加及时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另外,全范围覆盖、不中断的网络信号也对手术进程的推进打好坚实基础。

5G商业模式的全新思考

任何一项技术的实现只能说明它成功了一半,更要考虑商用落地,对于5G来讲也是毫不例外。

在谈到5G商业模式时,行业总是显得担忧过头,在5G到来的前夜,设备厂商、终端厂商和产业链其他企业也在寻求破题良方。

5G时代,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服务模式将从2C模式向2B2C模式转变。此次5G手术的成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等到真正商用时,由谁来为该服务买单,有待探讨。运营商也在不断尝试2B的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运营商、医院、产业链企业多方共赢。

同时,运营商面向企业业务提供服务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随着流量费用的逐渐降低,过去的流量经营模式难以满足高价值的增值服务需求。运营商可以提供平台能力或者提供一整套打包服务方案给企业,给企业提供更强大的5G能力。

就目前看来,全球运营商都在面向企业业务开展数字化转型,5G时代的企业业务被各方普遍看好,但是具体能否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最新推送

推荐阅读